多模型应用的成与败

企业不论是做CMMI4或5,过程性能模型都是一个关键和重要内容。但如何有效地应用模型众说纷纭,就目前企业应用模型的现状做一概要分析,抛砖引玉。

1. 模型的数量

    目前已做过CMMI高阶的企业,少的有2个模型(比如交付质量模型和评审模型),多的有十多个模型(基本上对每个子过程进行了建模)。CMMI官方也未明确给出模型的数量要求,强调了需有结果模型和过程模型,给每个高成熟度评估留下了相当的空间。每个高阶评估师对模型都有各自的理解和评估尺度,这些企业都通过了评估。

   如果考虑企业的真实应用,建议可以考虑针对某一个领域建立全过程的模型,比如质量,模型的刻画要覆盖质量产生、发现和修复的全过程,这样可以看到全图,对项目运作指导性更强。

2. 多模型类型

   存在典型的三种多模型应用情况。

   a)每个模型都是独立模型,模型的因子与其他模型没任何重复;

   b)模型的因子有重复,一个因子的改变会影响多个模型;

   c)模型嵌套,一个模型的结果是另一个模型的因子,这样也导致一个因子的变化会影响多个模型。

   实际上b)和c)类的多模型更接近实际。

3. 多模型应用的不足

  • 人为忽略模型的关键因子,为了简单在数据上能跑通,建立都是a)类模型。比如代码的质量,通常代码的质量会受到设计质量的影响,那么应该把设计的质量作为代码质量模型的因子考虑,但这样一来设计质量模型的因子同时影响了两个模型(设计质量模型和代码质量模型),增加了模拟难度,项目组和EPG容易模拟不出结果。
  • 忽略了隐含模型,通常一些模型都把工作量投入作为因子,如果应用单个模型就可以肆意调整工作量因子以满足整体目标。但如果从实际考虑,各个阶段或各个职能的工作量总和应满足最终的工作量目标,这是一个隐含的约束或模型,如果把这个隐含的约束和模型考虑进去,某个工作量类因子的调整就不能随意了。